经常在咨询很多来访者会问:“老师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?是不是抑郁症?心理疾病?”甚至有睡不着问我是不是精神病?往往自己被搞得苦笑不得。
说轻松一点吧,别人说你看我都这么严重了,我都觉得自己不正常,你在忽悠我吧。说严重呢,个案又会被吓住,以为自己患了什么不治之症。站在个案的角度,我们特别能理解对方的心情,就是希望可以有一个专业的诊断,告诉自己情况是怎么样的。可这个诊断出来,大多数是个案对这些诊断是不清楚内涵的,无论我们怎么解释,好像也无法打消求助者糟糕至极的顾虑,比如焦虑、抑郁、严重心理问题、或者神经症等等。
所以,我经常说:心理咨询不是看病,不到万不得已,不下确定诊断。具体有以下方面原因:
一、诊断容易引导个案对症状的跟从
经常有个案说,老师我以前被诊断为什么,甚至一个人找到我说,前面问过一个老师,他说我这可能像精神分裂了。我常不语,居然还有像什么的诊断。除了专业权威医院出具的诊断,一般我都不大关注该下什么诊断,不信随便往网上搜个什么病的症状,自己试着靠一靠,一定有大部分相似,这就是诊断的魔力。相信什么,你就觉得自己有什么,继而会扮演什么症状,努力往这个症状上去靠近。
二、诊断会忽略对个案积极面的关注
很多问题的影响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,比如焦虑也会有强有弱,有长有短,有受不同事情或因素的影响。这就容易加强我们对症状面的关注,而忽略对正常面的觉察。这会让个案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面对现状的人,是一个无力改变问题的人,就会丧失自助的欲望,而一味依赖咨询师,很容易导致咨询进展缓慢或失败。
三、诊断会引发个案不良的心理暗示
我有观察过一些算命大仙,很多人去找都是因为遇到一些不好的事,所以内心不安,这些人就使劲往坏处说,而当一个人脆弱的时候,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,所以内心就会更加不安,进而真的被大仙说准,这只是利用心理术在影响你。心理诊断也一样,很多个案既希望得到一个诊断,又期待自己是问题不大的,所以我们即使要下诊断,也要考虑个案的承受能力,以免为求助者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,对求助者的生活造成更坏的影响。
是不是不用下诊断,就可以不诊断了呢?不是的。诊断虽然不明确告诉个案,但是帮助自己认识个案的,我们必须判断个案的问题是否属于我们的服务范围,是否需要转介和上级协助,只是我们需要带更多开放的态度来看个案,不能因为个案的问题,而忽略个案的能动性和内在资源,帮助个案正确认识自己,进而更好地适应生活。